返回

出花园 穿上木屐咬鸡头 踏出园墙长成人

2016/8/10 11:17:45

    农历七月初七被赋予“中国情人节”的同时,许多潮汕家庭则为孩子“出花园”而忙碌着。按照传统,这一天要为年满15虚岁的孩子举行一场“成人礼”,寄寓长辈对孩子长大成人的殷切期望。如今,这项潮汕传统民俗活动已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正被更多潮汕家庭所重视。



    源于古代成人礼俗
    出花园是指清代以来流行于粤东地区,为15虚岁的男女孩子举办的成人礼俗,表明孩子已长大成人。《中国风俗史》载:“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表其有成人之资格也。” 《礼记》记载,汉族男子20虚岁,女子15虚岁要举行成人礼,男子的成人礼为“冠礼”,女子的成人礼为“笄礼”。
    潮汕“出花园”的时间一般在孩子15虚岁那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举行。出花园市级非遗传承人蔡静燕从小就跟随母亲学习“出花园”整套程式,她告诉记者,出花园的含义比较浪漫。古代大户人家的住宅大多有花园,花园往往是孩童嬉戏娱乐之所。潮汕人认为,15岁前的孩子单纯天真,仿佛生活在无忧无虑的花园中,到15岁就宣告成人,该从“花园”中出来,跨进成年的门槛,负担起社会、家庭的责任。
    出生在揭阳的蔡静燕回想起当年母亲为其做“出花园”礼时,仍记忆犹新。当时,盼着长大的她知道第二天要“出花园”,兴奋得一夜睡不着觉。拿出外婆买给她的新衣裳、红木屐,看了又看,想着第二天就要成为“大人”,心里美滋滋的……蔡静燕在母亲的口传身授下,经过多年实践,如今也能独立掌握潮汕地区“出花园”习俗的基本仪式及各式拜品的文化内涵和应用。
    穿红木屐咬鸡头
    潮汕各地“出花园”大体做法相差无几。有些地方会为“出花园”的孩子问卜占卦,选择良辰吉日来举行仪式,而一般不择日则都安排在农历七月初七举行。“出花园”这天,行成人礼的孩子不能踏出家门,只能待在屋里。
    清晨,家里人要采来榕树枝、龙眼枝、红花、桃枝、状元枝、仙草等吉祥意义的花草,将其泡在水里,给“出花园”的孩子沐浴。据介绍,榕树枝、龙眼枝、仙草寓意永葆青春、朝气蓬勃,状元枝象征及第成才,红花、桃枝则取避邪之意。这道程序在有的地方已省略,有的地方则删减了部分花草。沐浴之后要穿上红肚兜,换上新衣,穿上红木屐,寓意让孩子平安顺利跨出“花园”,一生平安幸福。与此同时,孩子的父母把预先准备好的猪内脏,如猪肠、猪肝、猪肚、猪心等各取一点煮成汤让孩子吃下,寓意孩子成人后要“换肠换肚”,摒弃过往的幼稚无知,增添心智,以成人的姿态出现,此外也寄意孩子成人后有“肚内”,即知书达理,待人有度。
    而在此之前,父母会将准备好的三牲粿品拿出来祭拜“公婆神”。“公婆神”也称“眠床脚神”,相传在孩子15岁之前,一直庇护着孩子的成长。出花园这天理应答谢其护佑的恩德。祭拜“公婆神”一般选择在父母卧室里,但也有一些地方在客厅、天井进行。蔡静燕介绍,祭拜“公婆神”一般选在子时,即初六23时至初七1时,供品则根据出花园者的身份不同来决定,第一个孩子、第一个男孩和最后一个孩子的仪式相对隆重些。
    “出花园”当天,亲朋好友来祝贺,出花园的孩子破例坐到宴席的主位,象征长大成人。宴席上一定要吃鸡。男孩出花园用公鸡,女孩子则用母鸡,鸡头要朝着坐主位的出花园者,出花园者还要吃下这个鸡头,俗称“咬鸡头”。
    例俗传承重在责任教育
    相传出花园要穿红木屐和咬鸡头的习俗,源于明嘉靖年间潮州状元林大钦小时候的故事。据说,林大钦自小聪明伶俐、天资过人,但家境贫寒买不起鞋子,便穿着红木屐去上学。放学回家的路上遇到一位老者抱着公鸡蹲在地上,旁边还贴着上联“雄鸡头上髻”,留下红纸求下联。很多人对不上,林大钦站了一会,随口说出“牝羊颔下须”,老者大喜,便将公鸡送给林大钦。林大钦抱着公鸡回家,父亲很高兴,将公鸡宰了,煮熟后把鸡头奖励给林大钦,勉励他好好读书将来出人头地。后来,林大钦三元及第,龙门高跳独占鳌头。潮汕人奔走相告,效法林大钦,让孩子穿红屐抱雄鸡上学,寓意要像林大钦一样,少年立志苦读,得中状元。自此,潮汕人就形成出花园孩子穿红木屐、吃鸡头的习俗。
    “出花园”这一习俗从古代的成人礼沿袭至今,历史悠久。蔡静燕十分注重“出花园”例俗的传承,不断为亲戚朋友讲授“出花园”例俗,还多次参加“出花园”民俗交流。
    蔡静燕说,虽然潮汕地区的出花园仪式已有简化,不过这种民俗仍代表着一种独特的地方文化。通过“出花园”感受、认同传统的文化习俗,这种仪式也是对孩子的一种责任教育。对于孩子成长而言更是具有庄严深刻的涵义,预示着他们从此踏上人生新的征程,别有一番意思。 

来自:汕头特区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