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心灵手巧 玲珑剔透——现代人物剪纸《绣花》作品欣赏

2016/10/26 14:59:52

    多年来,我为汕头、潮州、揭阳、澄海、饶平、揭西等市、县(区)的不少已故的剪纸艺术老前辈的名作撰文介绍,其中不乏一专多能的名师,他们精湛的技艺令人为之翘指。2015年底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广州陈家祠)举行了“万紫千红—潮汕平原孕育的民间工艺大观”展览,我在琳琅满目的馆藏精品中发现了原普宁县艺人苏友文、王维丰合作的剪纸《绣花》,这与他们曾经合作的传统剪纸完全不一样,表现的是潮汕姑娘心灵手巧、穿针引线绣花的现代人物题材,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值得为之撰文介绍。


    我所知道的是1951年王维丰牵头组织成立普宁县“陇头美术组”并任组长,但时隔五十六年了,两位老艺人早已离开人世,且其后人也不认识,要想了解他们的一些情况真是非常困难。幸得在工艺美术行业工作四十多年,结识了潮汕地区行内的不少好友,经好友帮助与王维丰的孙子取得联系,利用假日坐上大巴车前往拜访,从而获得了一些有关情况,也才敢动笔为之撰文。     



    拜读的这现代人物剪纸《绣花》18厘米见方,是用剪刀铰制而成的,于1960年入藏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历经五十多个春秋仍完好无损。。自古以来,潮汕姑娘的刺绣手艺一直受到人们的赞扬,或在花规上下飞舞绣花针,或手中晃动连着丝线的钩针,或在艳丽绸缎上串珠成花,这舞动在手指间的艺术,凝结了潮汕女性的柔美和细腻。这幅剪纸创作于人民公社化时期,正是以农闲时姑娘在家绣花作为表现内容,采用外轮廓对称的自由式构图,也就是相向的两个人物形象用线条“勾勒” 轮廓,轮廓内并无任何衣纹线条,装饰的纹样也不相同,并非常见的对折剪;用物体轮廓线进行整体连结,构成一个既无边框,但又结构紧凑的团块。在人物形象的处理上用侧身、“五分脸”,靠动态和肢体语言配合,眼睛、手指和花规上纹样有准确投向,将感情的呼应展现出来,体现了剪纸的艺术情趣。画面上相向而坐的两位姑娘,各留着扎绸花的两条长辫子,头上还装饰花朵,身穿短袖上衣和长裤,脚着布鞋;一只手拿着绣花针在花规上绣花,另一只手在花规下引线。地板上的花纹图案、坐着的圆凳子和中间后面摆着插花瓶的花几,一切都显得古香古色,与人物形象身上的花、花规上的花都巧妙地融为一体,和谐统一,使“绣花”的主题显得尤为突出。就剪技运用来说,除了人物头发和长裤是“阴剪”外,其它都是用“阳剪”线条刻划,横直、斜弯、长短、粗细不一的线条,疏密适度,虚中有实,实中见虚,既丰富了画面,又使其显得很活泼,体现出了刀味和纸感。


    老艺术家在处理好人物的黑白关系上有其独特之处,用“黑裤配白衣”产生理想的对比效果,为不使上衣白的部分太多,显得单调、轻浮,用“阳剪”勾勒花朵和藤蔓图纹,充实空白;而长裤为避免黑的太多,就用“阴剪”刻划花朵,适当以“锯齿”、“月牙”等打破沉闷感,恰当处理好黑、灰、白的关系,使之装饰性更强,富有节奏与韵律感。细赏作品可见老前辈既继承传统,又不乏时代气息,将传统的民间手艺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之中,彰显着独特的艺术理念与审美情趣,给人以一种新的艺术感受,也值得当今的年轻剪纸艺术家们学习和借鉴。     


    欣赏苏友文和王维丰这两位老前辈的作品,可能会有人认为是从事剪纸专业,其实却是艺术的多面手。苏友文(1921—2010),享年90岁,现普宁市南径镇青洋山村人。她1955年在揭阳县布厂当工人,1957年11月调到普宁县文化馆从事民间剪纸艺术创作,1960年9月转到普宁县工艺美术厂嵌瓷组工作,主要从事剪纸和嵌瓷工艺画屏的制作,其作品多次参加县、汕头地区和省民间艺术展览,一些还被博物馆收藏,1976年12月退休。王维丰(1912—1978),享年66岁,普宁市下架山镇南婆城村人。他18岁拜占陇镇下蓝村陈武升为师,一直为潮汕寺庙、祠堂制作嵌瓷、灰塑、壁画。1951年他组织成立“普宁县陇头美术组”并任组长,该组后并入普宁县工艺美术厂。1952年王维丰调入普宁县文化馆,一直从事宣传、美术工作,是普宁县第三、四、五届人大代表。1959年他与苏友文、苏御茶合作的剪纸《喜报丰收》现藏于普宁博物馆。


(来源:汕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