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汕头民俗,你所不知道的潮汕民俗都在这边!

2017/9/27 11:15:17

汕头人多地少,文化传统独特。汕头是全国人口最稠密、人均耕地面积最少的地区之一。以精耕细作闻名,有“种田如绣花”之喻。潮汕地区历来人文荟萃,崇文重教,素有“海滨邹鲁”之称。

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有潮人的地方无疑就有潮汕文化的存在。潮汕文化历史悠久、起源于潮汕先民、成型于秦汉、发展于唐宋、昌盛于明清、创新于现代,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有中外文化兼容的特点,有自己的潮汕方言、潮剧、潮乐、潮菜、工夫茶、潮汕工艺、潮汕民俗等特色。

潮汕文化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古今中外生活在潮汕大地的子民,都深受它的陶冶。每个潮人的身上,不管是思想、语言、或者行动,无时无处不表现着潮汕文化的特征及其影响。


汕头功夫茶

广东潮汕是功夫茶之乡,功夫茶对汕头人来说几乎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汕头民俗,你所不知道的潮汕民俗都在这边!


有一句口头禅“茶铺多过米铺”。的确,汕头市区茶铺林立,每隔几十米就有一间,在金新北路一带,七八百米的街道,便有十来家茶铺相对而开。目前汕头市区的茶铺大大小小有两三千家。

潮汕向来有“宁可三日无米,不可一日无茶”的说法。潮汕人与茶难舍难分,浑然一体。许多潮汕人喜欢饭后全家围在一起,搬出一套茶具,烹茗闲坐,啜饮聊天,其乐融融。

在汕头,无论深居豪宅,还是街头巷尾,无论繁华都市,还是穷乡僻壤,都可以看到那精致的功夫茶具。几个人围聚在一起,悠闲地边喝茶边聊天。有时,还能看到一些老人家一边喝茶一边指头轻叩桌面听着文雅动听的潮剧,嘴里跟着哼唱。悠悠的日子因为有了功夫茶便过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潮剧

汕头民俗,你所不知道的潮汕民俗都在这边!


潮剧由南戏演变而来,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命名为潮剧。潮剧是潮汕的地方戏,也是广东三大地方剧种之一,全国十大剧种之一,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潮剧也被称之中国艺苑奇葩,获得海内外广泛的好评。其突出特点是:优美抒情,潮汕味浓,有大批优秀剧目,独特表演艺术和著名演员,雅俗共赏,深受群众喜爱,有多部潮剧拍成电影传遍国内海外,潮剧团也多次赴国内各地和海外演出,尤其是丑戏的表演艺术更是脍炙人口。


潮乐

汕头民俗,你所不知道的潮汕民俗都在这边!

传于潮汕地区的民间音乐统称为潮州音乐,包括锣鼓乐、弦诗乐、笛套乐、细乐、庙堂音乐等品种,是一种既有独特艺术风格和浓郁地方色彩、又有深厚群众基础和高度艺术价值的古老乐种。目前广泛流传于粤东、闽南、台湾、港澳及东南亚各地,在中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潮州音乐古朴、典雅,其源可以追溯至唐、宋时代,潮州音乐既源于唐、宋中原古乐,又承袭融汇了“正字”、“昆腔”、“西秦”、“外江”诸剧种及地方民间乐调。至明代中叶潮州音乐已形成一种曲目丰富、形式多样、自成体系的民间音乐艺术。


潮绣

汕头民俗,你所不知道的潮汕民俗都在这边!

属奥绣一大派系。以构图严谨,疏密有致,针法多变,色彩丰富而闻名。最著名的是“钉金垫浮”,利用金、银线镶嵌,形似浮雕,质感强烈,还有单面绣、双面绣、乱针绣、粗绒绣等。潮绣可分为戏服、装饰礼展品和日用绣品三大类。


大寮嵌瓷

汕头民俗,你所不知道的潮汕民俗都在这边!

嵌瓷是潮汕地区的民间建筑装饰工艺,是建筑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采用各种釉彩光泽的陶瓷片作为主要原料,经剪取、敲制、镶嵌、粘接、堆砌而成人物、花鸟、虫鱼、山水、走兽等半浮雕或立体圆雕效果的工艺品,俗称贴饶或扣饶。通常应用于民间的祠堂、庙宇、大型建筑的装饰,其特点是形象生动、色彩鲜艳,经得起风吹雨淋,久不褪色、坚固不腐。


潮阳英歌舞

汕头民俗,你所不知道的潮汕民俗都在这边!

潮阳英歌在广泛的流传中形成不同的流派、风格,若按舞蹈节奏的板式划分,大致分为慢板英歌、中板英歌和快板英歌三种。

潮阳英歌舞慢板英歌节奏较慢,所用舞棒比其他流派长,其基本舞法是三下槌或四下槌构成一组动作,慢中见势,势中显气,凝重古朴而又舒展优美,此外,还有“醉槌”英歌,舞者舞时形似醉汉,别具神韵。慢板英歌主要流传于我市的棉北、文光、城南一带。


潮阳笛套音乐

汕头民俗,你所不知道的潮汕民俗都在这边!

阳笛套音乐是潮阳民间艺术“三瑰宝”(英歌舞、笛套音乐、剪纸)之一。潮阳笛套音乐源远流长,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了,称其为“活化石”并不为过。

潮阳笛套音乐之“源”起于宋。南宋末年,丞相文天祥率领勤王之师到达潮阳。当时,作为宋室左藏朝散大夫的吴丙随师抵潮,吴丙生平酷爱音乐,又是宫廷乐宦,因而带来乐工歌伎和礼乐资料。宋亡后,吴丙定居潮阳棉城。宫廷音乐的种子也因此播落于潮阳土壤,经过历史的演变和乐工们的承传,潜移默化地融入潮阳的地方特色,从而大大地充实和丰富了潮阳笛套音乐的内容。


潮阳石雕

汕头民俗,你所不知道的潮汕民俗都在这边!


阳石雕艺术兴于唐宋,作于唐代长庆四年的灵山寺大颠祖师基塔的石刻,历经一千多个春秋,至今仍显示高超雕刻技巧。

潮阳泗美村被日本客商誉为“刻石成金”的村庄,全村一千多人口几乎家家户户从事石雕业,上世纪三十年代该村工匠雕刻的花篮,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五位著名石雕艺人还应邀到北京参加人民大会堂石雕创作。该村的石雕作品在国际博览会上展出备受赞誉。目前该村的石雕工艺品远销欧美、日本、东南亚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潮阳剪纸

汕头民俗,你所不知道的潮汕民俗都在这边!

在唐宋时期潮阳剪纸已“饮誉各州县”,剪纸艺术之花在潮阳城乡越开越艳,这里既有年逾古稀的老艺人,也有风华正茂的剪纸姑娘。潮阳文化部门还选编出版了一本《潮阳剪纸》专集。


澄海蜈蚣舞

汕头民俗,你所不知道的潮汕民俗都在这边!

清光绪年间,西门乡民间艺人陈成锦等人,目睹蜈蚣爬行生动有趣,萌发了创作蜈蚣舞的灵感。这种大胆的想象,得到同好的支持,几经探讨,设计制作出可供舞蹈的蜈蚣躯壳及酷似蜈蚣爬行的舞蹈动作,演出后果然备受欢迎。一百多年来,历经几代人的改进加工,终于成为今天闻名遐迩的民间广场舞蹈蜈蚣舞。


潮阳纱灯

汕头民俗,你所不知道的潮汕民俗都在这边!

“纱灯之乡”华美村,将不会转动的纱灯改为“活景”,山水风景、古今人物、花鸟虫鱼、龙雯狮象等纱灯上人物会做简单的劳动动作,武将会使枪弄棍,动物会走跳,技艺精巧,引人入胜。


潮阳香稿塑

汕头民俗,你所不知道的潮汕民俗都在这边!

捏塑工艺。香稿塑也称香末塑,有100多年的历史。原是局限在大神香上彩塑龙凤、花鸟、戏出人物的浮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艺人们突破彩大神香的格局范围,吸取了泥塑、纱灯的特点,发展成为有摆件、挂件等品种的捏塑工艺。

摆件是精工产品,多由艺人手捏塑制;挂件属一般产品,以模具印制,批量生产。香稿塑工艺品可塑性强,重量轻,且不易损坏,是潮阳市工艺美术厂的传统产品。


龙虾舞

汕头民俗,你所不知道的潮汕民俗都在这边!

澄海的民间艺人通过观赏龙虾游动的姿态,突发创作灵感,创作了广场舞蹈龙虾舞。

龙虾舞可供舞蹈的躯体长20米,宽6米,由七节构成,龙虾舞由五个舞段组成,在“春满鱼港”鼓乐声中,由16位穿着敦煌舞服的少女徐徐登场,翩翩起舞,接着,气势雄壮的龙虾舞动着长长的龙虾须,由烟火助威,神态自若地纵身游出水面,舞姿雄浑刚劲,起伏沉稳,古朴自然,出神入化,栩栩如生。


鳌鱼舞

民间舞蹈。适应广场表演。20世纪40年代由澄海县永平(永新)村人余锡渠组织该乡闲间乐馆创作表演。主要道具为一具用

汕头民俗,你所不知道的潮汕民俗都在这边!

竹、藤、丝纸、布等制成的鳌鱼模型,全身彩绘,分首、身,尾3节,可屈可伸,全长约6米。表演人员有:操纵鳌鱼6人,舞珠球1人,龙女4人,放焰火l人,共12人。还有伴奏的潮州大锣鼓乐队多人。表演时,以珠球为引,鳌鱼随珠出场起舞,表现在海中游弋、冲浪等动态。主要有盘连环8字、盘梅花等舞蹈图形。高潮时,一龙女跃登鳌身,骑鳌嬉戏,穿插众龙女演唱“鳌鱼词”,且歌且舞,潮州大锣鼓随舞伴奏。夜间表演加吐焰火。整个舞蹈粗犷雄浑,刚柔相济。1947年永平鳌鱼舞队曾应邀到南澳岛表演3天。1952年以来多次到澄海县城表演,成为程式较为固定的保留节目。1988年底应邀赴广州参加广东省欢乐节,演出了30场.


潮汕水布

汕头民俗,你所不知道的潮汕民俗都在这边!

潮汕有传统三宝,一为尽人皆知的工夫茶,二是柔婉丽啭的潮州戏,三便是鲜为人知的水布,亦称浴布,类似泰国的“纱笼”。

潮汕水布是潮汕农民普遍使用的一种劳作用布。它是一种方格条纹的彩印薄纱布,极稀薄,吸水后易拧干且柔软,价格低廉。每条水布一般长1.2-1.5米,宽0.4-0.5米,印上小方格,或红或蓝或青或黑,“土里土气”的蕴味十足。


竹马戏

汕头民俗,你所不知道的潮汕民俗都在这边!


竹马戏早期的剧目以“弄仔戏”为主,表演时多为一生一旦或一丑一旦,如《砍柴弄》、《士久弄》、《搭渡弄》等。也有二丑二旦的表演,叫做“双弄”,如《番婆弄》。明末清初,受到其他剧种的影响,竹马戏也演大戏,如《王昭君》、《赛昭君大报冤》等,角色行当增至七个,即生、旦、净、丑、末、贴、外,时称为“七脚戏”。


舞狮

汕头民俗,你所不知道的潮汕民俗都在这边!

潮汕地区,无论是开业剪彩、工程落成或是喜庆节日,总可以看到一个热烈的场面——在潮州大锣鼓快、慢、轻、重的打击乐声中,一只或数只威武的醒狮在舞狮者的导引下,或昂首阔步,或俯颈低头,或摇头摆尾,或搔头洗耳,或舔毛擦脚,或噬炮吞烟,或登高抢球。围观者兴高采烈、击掌叫好。这就是潮汕舞狮,它是一种富有民族色彩的舞蹈形式,也是一个倍受人民大众欢迎的游艺节目。


纸影戏

"纸影"

汕头民俗,你所不知道的潮汕民俗都在这边!

是潮汕农村一种特别广泛流行的文娱方式之一。每逢祭神的日子,人们往往请来演纸影的戏班,在神庙前面,在村头街尾的广场上搭棚做戏,既敬神也娱人。

早在清代,就有人提及这一种民风习俗。从一些古籍的记载中,可以看出:纸影是从中原一带的皮影演变而来的。根据稗史的记载,影戏源于西汉,“汉武帝因李夫人之死,思之不置。有齐人少翁者,自称有术能致之。帝召之入宫,乃设帐张灯。帝则坐他帐望之,仿佛见李夫人之像。由是之后,即有影戏。”到宋代,关于“皮影戏”的记载已经颇多。

潮汕民俗是中华民俗文化的一支,是汉文化与百越民俗文化及外来文化相融合的结晶,别具特色、自成体系。有农历正月初七吃“七样羹”,冬至吃“冬节丸”等饮食习俗;有请青娘母做“四句”等婚娶习俗 ;有“吃丁酒”、“出花园”等生育习俗 ;有时年八节祭拜等岁时民俗 ;有“搬涂戏”、“赛花灯”等游艺民俗 ;有好事送礼成双、歉事送礼奇数等交际礼俗……


汕头民俗风情概览

贵屿彩街路棚

汕头民俗,你所不知道的潮汕民俗都在这边!

贵屿彩街路棚是一项很有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相传始于明。绵延三公里的大街两侧,搭起棚架牌坊,上面张挂各式各样的书画、剪纸、对联,配以纱灯、雕塑,琳琅满目,流光溢彩。1989年以来,着一活动每年都举办一次,吸引了远近群众前来观看,热闹非凡。


搬涂戏

汕头民俗,你所不知道的潮汕民俗都在这边!

游艺民俗。涂戏是一种有主题的化装游行。“搬”是搬演的省称。这种游艺形式多配合在喜庆游行中。


谷饶祭社

汕头民俗,你所不知道的潮汕民俗都在这边!

谷饶祭社是民间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一项隆重活动。据传,这一活动始于明,原为祭奠于小北山麓文天祥的部队与元兵血战阵亡的将士。后定为每十年举办一次大型祭社。期间,游行演戏,成为一项异彩纷呈的民间文艺活动。


正月初八“赛大猪”

汕头民俗,你所不知道的潮汕民俗都在这边!

当日是农历正月初八,广东省汕头市月浦镇举行一年一度的“赛大猪”活动,50多头被装扮得喜气十足的大猪亮相。 月浦镇的赛大猪活动始于明代,是潮汕地区最有特色的风俗之一。活动比谁家的猪养得肥、扮得美,谁家将大猪搬得快。


游标旗

汕头民俗,你所不知道的潮汕民俗都在这边!

潮汕民间喜庆活动的一种形式。标旗为横幅长方形,通常书有“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等字样,游行时由穿戴漂亮的少女扛着,旗竿头吊有花果饰物,竿尾留有竹叶,象征着幸运吉祥.


潮汕人冬至吃甜丸

吃甜丸:古人认为“冬至阳生,万物苏醒。”虽然还处于寒冷季节,人们却已闻到了春的气息,相传汉代冬至已有“进酒肴,谒贺君师耆老”的习俗。宋、

汕头民俗,你所不知道的潮汕民俗都在这边!

元以来,潮俗盛行吃甜丸。

甜丸既是用糯米磨粉和水搓丸煮成的甜汤,是冬至日最具代表性的食品。冬至前,农家主妇纷纷舂糯米粉(今多为机械辗制),有的互通有无,馈赠亲友。

冬至这天一早,家中大人小孩往往围坐在竹葫或大盘子四周,各自提取事前用糯米粉和水搅搓成的粉团,以两只手搓成弹珠一样的丸子,叫“冬至丸”。“冬至丸”象征着岁暮之际全家人圆圆满满。有的“冬至丸”还加以橙糕、瓜册糖、豆砂等作馅料,俗称“鸭母氽”,“冬至丸”可任意搓得大小不一参差不齐,取“公孙丸”好兆头。

冬至甜丸一般在天亮前煮熟,家人起床后,都要吃一碗“冬至丸”,潮汕有“冬至丸,一食就过年”的民谚,俗称“添岁”,表示年虽还没有过,但大家已加了一岁。

此习俗几乎普及整个潮汕地区,但这个习俗还包含着一个有趣的陋俗:人们在这一天把甜九祭拜祖先之后,拿出一些贴在自家的门顶、屋梁、米缸等处。


"立冬蔗食无病痛"

汕头民俗,你所不知道的潮汕民俗都在这边!

"立冬食甘蔗"是潮汕由来已久的民俗,也作“立冬蔗食无病痛”。

潮汕本地甘蔗每年八九月份便开始上市,一直持续到次年的清明节前后,销售期长达半年,在潮汕地区属于节令水果,且售价不高。甘蔗基本产自澄海区和周边潮州、揭阳等地区,路程短够新鲜。据称甘蔗还是口腔的“清洁工”,由于甘蔗纤维多,在反复咀嚼时就像用牙刷刷牙一样,把残留在口腔及牙缝中的垢物一扫而净,从而能提高牙齿的自洁和抗龋能力。难怪潮汕有“立冬食蔗不会齿痛”的谚语之说。


潮汕除夕习俗

汕头民俗,你所不知道的潮汕民俗都在这边!

除夕,潮汕人俗称过年夜。除夕和春节相连,风俗内容有别而相联系。潮汕除夕主题是除旧布新,团圆喜庆。主要习俗活动有祭祖、贴春联、围炉、送压岁钱、守岁、辞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