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人世很长,菜包粿很小

2018/1/17 9:36:15

对于吃的东西,我向来是不大挑剔的,这大概与我从小在乡下长大,能吃饱便很满足不无关系吧。可只要出门在外几天,我心头大致就会怀念起小城吃的东西。我也曾写过小城的咸茶、笋虫粿、碗粿、粿条汤、卷粿等风味小吃,这些都可算是主食了,那么也不妨多说一种既像小吃又似主食的小城特色“菜包粿”。

菜包粿的外皮多用面做成,蒸熟后,外皮略透明,大概是在面皮里掺了些薯粉的缘故。馅料一般有韭菜炒虾米干、肥肉炒豆薯、肥肉炒椰菜,市面上所卖的,多是这些了。至于包法,也没什么技巧,就是把面皮用手快速捏成小面碗形状,再往里边舀上一勺馅料,碗口用手指收捏便成。然后再送进蒸笼蒸上一刻钟,就可以送上桌面了。

追溯菜包粿其名及来源,应该是由海陆丰冬至节风俗而来。潮汕地区甚重冬至此节,这天海陆丰一带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会做菜包粿。而冬至节的“菜包粿”,小城习惯称之为“冬节蛤”,虽然用料有所不同,外形也比平时市面上所卖的菜包粿偏大了些。一年吃一次菜包粿,于小城人来说,终是难等,于是,街市上平日里也有菜包粿可以买,供小城人解馋。

小城最先卖菜包粿的,要数马街中段东海电影院附近的那两家了,两家店连在一起。一般午时开始,两家店门前都是一堆人在排队,等待蒸笼里的菜包粿,这样等待买吃的场景,在小城是很少见的。店里的伙计妇人则是边做菜包粿边整理,忙而不乱。

自我从这两家店买菜包粿算起,去今也有十余年了。我在人民路教育局上班时,曾有两年零八个月每天上下班四趟经过这段路。对这段因为买菜包粿的人过多导致拥堵的路,常深受其苦,绕道而行也是很常见的。

早先的时候,一块钱便能买5个菜包粿,12个菜包粿就足以让一个饭量偏大的大人饱餐一顿。这个价格保持了很多年,直至前几年,物价与日俱涨,菜包粿的价格也水涨船高了。从一块钱5个逐渐变成4个、3个,直到今天的一块钱两个,这样的变化,难免让人嗟叹起来。

菜包粿之所以受小城人的欢迎,除了便宜,其口味自有其独特之处。温软化口,清香盈嘴,略有嚼劲,若是蘸点酱料,又是另一番风味。

后来,少数小食摊对菜包粿的吃法进行了改变,将蒸熟后的菜包粿放在平底锅上煎,煎到双面略带金黄色,粿皮边还会带些焦黄,整个都冒油,香味能飘得很远。这样的小食摊,总能让路过的人喉结忍不住动一下。虽居小城二十余年,可我平时却是很少逛小城的角角落落,这种卖煎菜包粿的摊子只知道东风巷、城东市场边上有,至于其它地方,大概也许还是会有吧。这种煎过的菜包粿比蒸熟的多了一道工序,价钱自然也是贵一些了,多年前便是一块钱两个。因为煎过的原因,所以需要趁热吃,冷了便是油腻,下不了口,再有就是嚼不动。

大概是菜包粿涨价了以后,家里也不大常买了,心里终是觉得菜包粿是不应该这样贵的,所以即便买了,多少有些吃亏的意味。可是,只要在餐桌上没有见到菜包粿的时间长久些,多少还是会想念起它来。人世很长,像菜包粿这样让人吃过并且思念的东西,我想,大概是不会太多的。

(来源:汕头特区晚报)